丝路精神润泽教育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与教育使命(三)
“一带一路”倡议基础在民心,而民心的培育,关键在教育——开放的教育。
大漠驼铃声声,碧海帆樯点点。丝绸之路从历史深处走来,绵亘万里,赓续千年,凝练成“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视其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作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核心的全要素流动,“一带一路”倡议这一伟大构想,基础在民心。而民心的培育,关键在教育——开放的教育。教育对外开放,须以和平合作为前提,以开放包容为原则,以互学互鉴为方法,以互利共赢为归宿。
以和平合作为前提,统筹两个大局
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时代,地球村村民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教育应顺此大势,以对外开放“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推进以和平合作为前提的教育对外开放,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改革发展与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教育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和国家对外重大发展战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通过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重点培养国家急需、紧缺、薄弱、空白、关键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大师级人才,能胜任国际组织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全部建交国的非通用语种人才,致力于中外友好事业的来华青年杰出人才,为外交提供决策咨询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
推进以和平合作为前提的教育对外开放,肩上要扛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大发展理念上来,共同开启教育现代化,走好这条新长征路。教育安全,以道路选择为要,旨在维护国家教育主权。教育对外开放须助力中国教育事业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走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办好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水平的教育。
以开放包容为原则,促进教育改革
作为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一个关键步骤。
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百年史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就学制而言,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癸卯学制”开全国统一学制之先河,结束了绵延1300年的科举制度,而辛亥革命后实施的“壬子癸丑学制”则为中国现代学制奠定基石,两者皆以日本学制为蓝本。1922年11月确立的“壬戌学制”,效法美国“六三三”学制。20世纪初叶,仅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孕育的中国现代教育家就有陶行知、陈鹤琴、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胡适等。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师承开辟现代大学制度的威廉·洪堡,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北大模式。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三个面向”以来,开放激励改革,开放倒逼改革,开放引领改革。从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经验来看,当前国内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需要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寻求解决路径。通过不断提高教育对外开放对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切合度和贡献度,以教育开放的主动赢得教育发展的主动,解决发展失衡、资源错配、治理瓶颈、数字鸿沟等问题,促进师生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校企深度融合,在国际人才竞争的赛场上弯道超车,最终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美好愿景。
以互学互鉴为方法,讲好中国故事
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平等性与包容性等特点。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教育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交流互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当今,为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育经验,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教育对外开放,既要抵制因循守旧,也要拒绝东施效颦,一方面要对世界文明成果与办学治校经验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另一方面要始终立足于国情社情、立足于民族传统,本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态度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互学互鉴。
循着丝路铺展的民心相通之道,实施教育“走出去”战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获益者与推动者,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要争当“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多用国际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以互利共赢为归宿,共筑美美与共
以历史维度观之,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深化,人类社会身处大变局;以现实维度审之,随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日益泛滥,人类社会面临大挑战。“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以教育为支点所撬动的互学互鉴,既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又是让世界“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必由之道。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普遍举措。引进具有单向度的弊端,合作可弥补其不足。合作办学既可让学生在国内充分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又可使学生沐浴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当然,合作办学受制于制度安排,如准入、审批、评估认证等。因而,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更值得推广,且有助于建立中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作为服务国际大局的重要举措,教育国际援助秉承弘义融利的原则,倾听发展中国家呼声,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全球教育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丝路精神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丝路精神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在“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框架内,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对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议程》及行动框架,各国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同心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丝路精神之光普照教育对外开放,让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全球学子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俞可,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